skip to content
yon's

随笔:趁着突然想了,逼逼赖赖会儿

这次看看能倒腾到什么程度

感觉得写点东西。于是在这个端午把之前的博客内容给抹掉了,并且换了个 Astro 来建站。

自我实现的伤痕预言

在这个域名上,原本的内容是一段刻意的伤痕文字。写于大概2020年,但是整体风格就像某种中小学情绪(放现在应该叫做「已黑化」吧)。回念一想,这个状态似乎一直在贯穿着我从十几岁到现在。

有一个说法叫「预言是会自我实现的」,是心理学上的概念。就像每天出门可以给自己老娘最美的心理暗示一样,说的多了语言会潜移默化的在事情中体现出来。这可以是一个聚沙成塔的力量,也可以是自我腐坏的毒药。

这个预言的力量,也许在那些创业的老板那,是要像宗教仪式般地每天去进行的吧。要是再厉害的也许还能把这个「信念」的力量外溢出去,通过行动、情绪和态度,感染到身边的人。于是人的力量就会聚在了一起。不过在大集团的小团队里,基干可能不太需要这种东西(至少我现在这里是没有的),毕竟发钱的还是更大级别的部门或者大老板。

回到那个「已黑化」的文字上,那可能是一个漫长的迷茫,以及在迷茫中给自己下了定义。我只有在短暂的神志清明之时会抽离出来,突然感叹这个愚蠢的现象,但是强大的惯性还是会把我突然拽回去。这个惯性是从哪里来的呢?也许是性格使然,没有激情也没有风险的每一天?也许是每天熟练的到工位、熟练的去吃饭、躺行军床、熟练的在短视频app里快速上滑手指。也可能是日常长时间的纠结,最后结束于心里那一句「嘛,现状也好」的 TIMEOUT 信号。

于是日常就是,一边是沉浸在重复运转中的安稳,一边是时不时来一下的emo或者rage。那种情绪的波动总是能够以直觉不太对的方式消解,然后告诉自己「现状也好」给抚平,然后不知道什么时候再次颤动起来。

我经常告诉我自己「现状也好」,对未知感到可怕。我总会不由自主地趋向于,使得自己做的尝试和选择以失败或者不被认可(包括自己认可)的方式悻悻收场。这可能也和以前的经历有关系,也可能和我的目光,总像悲观主义者的望远镜一样老盯着失去的东西的习惯有关。这不是一个好的习惯,比如,放到德州扑克里一直盯着自己在水下多少米,那永远都不会将「好运的信念」带到自己身上,更何谈从自己身上洋溢出来了。

配合AI的表演

随着降本增效的强力推进,我所在的这个部门的风格已经从 50% 时间要自证价值,变成了现在要持续自证价值并且以各种手段保住用户对我们的依赖。不过对于🐧而言,这似乎也很正常,好像这公司整体的风格就是防守型的,不求创新出什么东西,但是看到别人走出了个什么路自己也要凑个位置。BTW,最近看到一个说法,🐧的风格类似投资给集团内的各种团队,也就是大家所谓的「一堆小作坊」风格,也许在这种生态规则下,去走别人验证过的方向,是一个很适合的方案?

大概背景就是这样,我们一边要自证价值、强加用户黏性,一边可能还得去蹭先进技术概念。过去两年低代码很火,我们是蹭上了(我以为我们是主要在这个方面开疆拓土,结果现在才察觉可能leader只是想保住自留地就够了)。最近是 AI 也很火,我们也得蹭。

蹭AI,比当时蹭低代码困难多了。一是这相当于在已有项目上雕花,二是我们做不了基础模型的设计乃至微调。虽然有很多酷炫的工具和例子,比如 LangChain、AutoGPT 等等,在网路上不断把大家的预期和激情拔高,但是要和我们的项目与场景结合起来,太多的脏活要做了。

于是接下来我们的日常变成了,天天对着 API Playground 不断改变自己的措辞(Prompt),求着 GPT 大佛能出我们想象的效果。由于没有具体的场景,我们还得去自己设计场景(我们团队一向的傻缺需求风格)。然后还有一堆胶水代码要写:由于 GPT 生成的 API 调用总是会自己编造参数用法,我们的胶水代码还有一堆兼容逻辑(合着就是面向GPT写代码)…… 整个过程持续了两个多月。离谱的展开,很快使得我对 AI 的探索和征服的情绪,变成了「求求你别乱发挥」的祷告情绪。

对于新技术,我们总是短期高估,长期低估。

除了项目里要蹭,工作模式等方面也要蹭。老板好像看了类似《我试了试AI,然后把手下人裁了》1 一样的爆款文章,在自证价值的漩涡中找到了救赎的悬梯,说我们要全面拥抱AI。然后,那些营销号花哨的故事,在我们这里有了不一样的展开。

  1. AI把设计的饭碗抢了 —— 我听老板一只碎碎念“应该让 midjourney 做设计稿”,但是这事就没有谱。这玩意儿的定位压根没想清楚。
  2. 会有更强的模型很快推出 —— “到时候切换到别的模型上就行”,实际情况切了 GPT 4 后好像听话了点儿,但是每次调试老板就在那心疼他的钱,录个演示都说「别用那么复杂的例子」。
  3. AI把开发的活儿给干了 —— 写一些看起来好像能跑的代码还挺有用的,但是帮AI查bug花的时间远比想象中的多,尤其如果一开始它设计的实现方式就有问题,并且写了大段代码时。
  4. AI可以给自己拆分任务 —— 理论存在,现实很骨感。在终止条件、爆上下文token等显示问题上,受苦的是圆梦工程师们。

还有这样的事情数不胜数。在我们挠头皮怎么驯服(磕头求)GPT的时候,老板在继续看别人精心挑选的案例故事,然后简单把玩 GPT 一阵子,推广他的定律。

其实我也玩了一阵 Stable Diffusion,这玩意儿可玩性还是很高的。要去控制 ControlNet,平衡 prompt 里关键词的数量和权重,下载各种模型,使用 inpaint 去修理细节等等,还是有很多可以探究的地方。重点是,我的工作不会让我去驯服它,所以我可以以更有松弛感地,探索和观察它成长,惊叹每隔几周惊艳的变化(目前已经可以文字生成高清视频了)

我也想过让 ChatGPT 写故事之类的,还想是不是能让 Stable Diffusion 来做漫画等等。 不过经过了一些尝试,似乎不是很靠谱。这些AI的特长仍然是遵循低频的信号,然后小心翼翼地加上一些高频噪声。现在我仿佛可以一眼看出 GPT 文字的「韵味」,以及 AI 做图的「质感」,甚至我觉得我说话的方式也被 GPT 给污染了。总而言之,GPT 适合给情绪茧房刷一层彩色的漆,而对于创造性的事情,是很需要门槛的(至少我是没掌握)

所以,我还是要提醒自己,不能把 AI 雕过花的低熵信息,误解为它在创造,更不能随意地推广为「AI能取代XXX定律」。定律的推广这件事,还是得交给专业研究这个的专家们。

对了,那个题图是 Stable Diffusion 生成的。而这篇碎碎念,还是全手工打造的。

最后的碎碎念

虽然已经搞了好多年前端,但是这个建站过程并不是很顺利。Astro 虽然已经走红一段时间了,但我也是现在才真的开始使用它。作为一个静态站点生成器(而不是类似 vuepress、Docusaurus 的文档生成器),还是要改一些习惯才能正常使用,这点还是不太爽。

  • 图片地址还得用绝对路径指向 public 文件夹下。试了几个 astro 插件都没有用,不自量力地尝试自己搞插件来解决,花了一个下午都没搞定,作罢。这个小习惯问题还是可以适应的嘛。
  • 链接其他 Markdown 文档的时候需要转换路径,可以使用 https://github.com/vernak2539/astro-rehype-relative-markdown-links 这个插件解决。

然后顺便迁移了一篇 之前写的文章,迁移的时候才突然读到里面一堆看不懂的表达方式。但是我真的确定,当时我写下那些玩意儿的时候,我觉得是能清晰的描绘那个架构的。嘛,随便吧爱咋咋地了,也许多写几次就好了。

Footnotes

  1. 之前那篇让我看了觉得很傻缺的公众号文章找不到了,本来还是一个大媒体发布的。但是今天听了一期《故事FM Ep733. 被 AI 潮「洗劫」的职场人》也不错,从更贴近打工人的且多角度的方式,讲了一点儿生成式AI带来的变化,可以听一听。